曾儒龍(B76,Yahoo資深總監)


訪問對象 : 曾儒龍學長
訪問時間 : 6/1 下午3:10
訪問人員 : B98902040 陳瑋宗B98902070 黃柏翰
曾儒龍學長好,謝謝您今天願意接受我們的訪問,我們今天來訪問學長您,是想要訪問有在國內外都工作過的學長,藉著你們的經驗,能讓學弟妹能夠知道在國內外工作有什麼樣的差異。
Q:當初學長是資工系一畢業就出國念書或工作了嗎?
A:是的,我畢業後當完兵便出國念研究所,在美國念書加工作總共15年,到2008年的時候回來,那裡已經像是我第二個故鄉。
Q:是因為在國外念書,就直接在當地找工作嗎?
A:對,研究所大概念一年多就畢業開始工作,後來還part time去念了MBA,這就花比較長的時間。
Q:學長研究所是讀哪一間學校呢?
A:我是讀Stanford,在那裡是繳了學費後想修多少課都可以,所以大家都卯起來念。原本他們建議是6quarter念完(註:一年正常是3quarter),但台灣去的學生都很拼,為了早點出去工作,常在四、五個quarter就念完,大概15個月。雖然真的蠻操的,但也是給自己一個壓力的測試。
Q:後來去念MBA的原因為何?
A:工作遲早會需要接觸到business的部分,有機會就提早儲備知識前幾年工作時是在大公司,有補助的計畫讓員工進修,所以就利用了這個部分修完大概一半的課。後來去到了Start-up的公司,一邊工作一邊繼續念,又因外派上海中斷前後大概花了五年的時間。
Q:學長會建議我們去念一些管理的課嗎?
A:我覺得看每個人的個性,不要勉強。如果你覺得自己之後會是廣度比較大的人,或想當老闆run your own business,你的接觸面要廣,需要跟多種不同的人可以溝通,那你就可以念,對工作也會有幫助,像是公司的財務報表出來,你也稍微看得懂。用些business 用語opportunity costs, ROI (return on investment), sunk costs, business people溝通也容易許多但如果你確定你是一個專家型的人,只要在一個領域專精,那這其實就不一定必要。
Q:當初學長在國外有在哪些公司工作過呢?
A:我第一家公司是在infomix,是當時做database的三大公司之一,大概做了五年,我待的團隊是負責做JDBC的(註:Java DB Connectivity)。之後的八年都是待在Start-up公司,因為覺得既然在矽谷這個環境,入寶山不能空手而回,不是說要賺多少錢,因為那裡的Start-up公司有80%活不過兩年,能成功的是少數,尤其在矽谷的環境變化非常快,賺到錢是運氣,沒賺到錢是正常的,但真正能賺得的是「經驗」,是很難得的機會。
待在Start-up公司,需要同時扮演很多種角色,例如早上要做pre sales presentation,下午要寫code,晚上又要做 customer tech support,是蠻有趣的經驗,也是快速學習的機會,公司的每個環節都碰到了,遇到的挑戰比去大公司長期做一件事情有趣太多。所以我蠻鼓勵有機會的話能在職涯的早期去Start-up感受一下,那種團隊在拼一個目標的感覺非常強,做決定的速度也會快很多,早上決定一個新的方向或功能,下午就開始動手,不需要很長的一個決策的過程。
QStart-up就像是創業嗎?
A:對,開創一個公司有很多個階段,我做過只有兩個人的 garage company,也有十幾個人或近百人的,在不同的階段,學習也會不一樣,都可以試試看,成長會蠻快的。
Q:感覺學長那時候換了不少工作?
A:在矽谷這是非常正常的,小公司能維持多久其實都是個問題,而且那裡機會非常多、挑戰也非常多,待過矽谷之後每個人的履歷通常都是一長串在台灣被懷疑是job hopper。在那八年的期間,加入有成立的公司大約有四家,還有些是沒有成立的,只是到餐廳聊聊想法,覺得有趣就試試看,大家都很有動能去執行。
Q:學長是什麼時候開始有要出國工作的想法呢?
A:出國在那時候算是蠻普遍的。想要開開眼界,也是慕名(矽谷)而去。在那裡真的見識到很多比你聰明太多的人,還有對專業非常執著的大師。像是我在StanfordadvisorJohn McCarthy,他被稱作AI之父。那時候拿paper去給他簽名的時候我的手會發抖。在那裡就是可以看到這種大師級的人物。
Q:學長喜歡那裡的工作類型嗎?是什麼契機要回來?
A:我很喜歡那裡的工作環境,不管生活、工作方面。回來的原因,簡單來說是因為家庭考量,父母都還在台灣,也希望小孩能把中文學好,中文實在是比英文難學很多,那時小孩正好要上一年級,是個銜接的階段,因此就選擇那時候回來。
Q:學長覺得國內外工作環境主要的差異?有什麼比較喜歡的地方嗎?
A:其實我大部分的工作經驗是在國外,亞洲區的工作曾經被派到上海大概一年的時間。只有最近的四年是待在台北,所以其實不是完全了解台灣其他地方的狀況,一方面雅虎的企業文化其實也跟美國很接近,因此可能沒辦法做很深入的比較。但若說美國那邊的工作型態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一方面很重視團隊合作,一方面也很重視個人意願,每個人一旦決定要參與這個團隊,就會全心全意的投入,努力一個共同的目標,這是那裡的人工作的主要心態。
  如果覺得理念不合,也可以很快的就分開,job loyalty不是很重要,合則聚,不合則分,每個人有個人的生涯規劃,不會強求一定要一直待在一個地方。
另一方面,那邊很重視工作的表現,有本事的人大家會尊敬你,你的scope and influence也會變大,會有掌控權或是主導權。但如果是表現差的人也不會看情面,下一波的裁員就會輪到你。在那裡很少有階層的感覺,雖然是老闆,大家也都是直接以名字稱呼彼此。當然工作倫理還是一定有,辦事是看誰有能力,而不是看階層或是年紀,可能有人幾十年專精在一個領域,很有能力和影響力但位階不太高,這對他們來說不是太大的問題。
Q:有在網路上看到美國評比最好的工作,排名第一是程式設計師,但在台灣聽到的程式設計師好像不是這樣,不論待遇或工作環境都比較辛苦?
A:是有這樣的差異,在美國有整個大環境可以支撐很好的軟體career,是很興盛的industry,自然在那裡的就會有好的待遇與環境,career會豐富許多。但在台灣是沒有這麼大的industry,環境上比較受限。我講的是純軟體的公司,沒有包括IT 類型工作,台灣軟體大公司大概屈指就可以算出來。
我覺得台灣做軟體的同學們,很可惜沒有足夠的環境,必須把自己的興趣轉移到其他領域。現在待在Yahoo,我希望把以前15年的Silicon Valley工作經驗帶到這裡來,幫助公司創造一個類似那裏的環境,讓台灣有志於做軟體的同學或是業界的朋友們,有一個像是矽谷的環境可以發展。我們現在這裡做的也是國際性的產品,不管技術或process, 像 Agile/Scrum, Continuous Integration& Delivery, TDD (test driven development) 都跟矽谷是同步的,我們各自負責不同的部份,建造Yahoo新的media平台。
雖然我現在做的規模也還有限,但希望真正對做軟體有興趣的同學,不用跑到矽谷去,待在台灣就可以在世界的最前端做軟體。這段時間以來漸漸吸引一些人,從國外回來的人會覺得這裡的公司文化比較習慣,也有些真的想做軟體的人,像是一位資工系b77的學長,原本是在硬體公司,但因他真的想做軟體,後來就到了這裡。我希望能夠把它做大,讓更多有志於做軟體的人能夠在台灣有更好的環境。

Q:對於有志出國工作的同學有什麼建議?
A:英文要學好,你們現在比較幸運,從小就開始學英文,讀寫聽應該都沒問題,講口語可能比較有問題。語文能力培養,確實需要環境,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是,當兵的時候,沒事打開ICRT or Studio Classroom, 我不管它的內容是什麼,我就一路跟念到底,模仿他的發音,我覺得這樣對我是有點幫助,就是練那個accent。通常會讓人家聽不懂的是母音和長短音的發音不對。能在英語環境工作一段時間也會快速進步想當年拼了命 TOEFL, GRE 才勉強過關工作幾年後, GMAT 也沒太多準備就考了700.

成績當然很重要。每個學校收學生各有各的重點,主要是看學生的growth potential。對於long term工作來說,以前學的東西反而很像頭腦體操,prepare自己未來工作如何解決問題。以後遇到什麼問題其實很難預測,以前學的東西都會變成遇到問題快速決斷的依據。至於現在哪一科對我還有用,可能只剩下interview還能問出的那些問題吧 data structure, programming languages, algorithm, automata, design patterns, compiler 等基本知識其他職場生涯的老生常譚像是EQ IQ, soft skills 重於hard skills, attitude is everything, 聰明的資工同學應該都能理解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王瀚宇(R02網媒, 赤燭遊戲共同創辦人)

林于智 (B01/R05, Google Software Engineer, Youtuber [史九87])

劉邦鋒 (台大資訊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