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昌總經理訪談

受訪者:郭榮昌
訪問者:洪僑宏 柯軒恩
1.     當初為何選填資工系?
從小學起就開始玩電腦,而上建中後參加了建中資訊社,後來甚至去拉贊助創辦建網路社。
也因為一直對電腦很有興趣,所以便以台大資訊系為目標。而以台大資工為第一志願而不是台大電機,則是因為考慮到電機的實驗室不是那麼專注在電腦方面,而自己想要走純軟體的路線,所以還是選擇了資工系。

2.
什麼時候開始想創業? 為什麼想創業?
       
主要是陰錯陽差。在我們這個年代,依舊十分流行畢業後申請國外學校、至國外念書。而自己則是跟高中社團讀交大的同學一起弄,因此在大四時在學校附近租了間公寓,當作是公司一開始的工作室。因為大四的課業比較不那麼重,所以便花比較多的時間在創業上。而當時,台北與新竹各有一間工作室,所以找了67個台、清、交的同學一起。所以,畢業後也沒出國念書就繼續用工作室。
        而創業的主要動機,則是覺得有一些好玩的東西,等大公司開始用已經太慢了,所以想要自己下來動手做,完成自己的想法,實現創意,這樣的成就感會比較大,所以創業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錢之類的物質東西,而是如果能自己弄一些好玩的東西,這樣是蠻有成就感的。

3.
聽說您有選修商學院的課程,您覺得實際效果如何?
       
商學院的課程主要是在大三那年參加,而大一、大二的時候有參加一個社團-aiesec,當時他們的社團主要是以商學院為主,但因為自己想要看看外面商人的世界,不想要單純的只有窩在工學院讀書、打程式,所以便積極地想要加入。也因為如此,所以認識較多的商學院的學長姊。而自己不喜歡修一些涼的通識,所以也修過像是商學院必修的經濟學,或是策略思考,讓自己看待一項產品時不會單純的以工程師的角度思考,而是以市場經濟面去看,進而去想要如何行銷。大四也有去修一些E-Commerce的一些策略的課,那是結合商學院和IT的課程。當時課堂討論amazone-bay等當時有名的公司,探討他們成功的原因與使用的策略。
        當修完這些課,你會發現你開始會用不同的一面看你做的事情,從效率、經濟效益、成本分析,甚至是一些策略,事情的優點、缺點還有很多工學院不會學到的東西。
        所以我覺得商學院的這些課是有一些幫助的,但是只要學到一些必要基礎就夠了,自己系裡面本分的東西也是要很認真,系上有些課會對你未來的幫助很大,能提升你的邏輯思考。所以一些Internet的課在系裡修,然後結合商學院的課,我覺得這樣結合的加乘效果是蠻好的。

4.
讓您積極向上的動力是什麼?
       
我覺得能上台大就會有一些自覺,一定的自我激勵鞭策的動力。主要是自己想成就一些東西,把事情做好。也因為我不喜歡做me too,大家做那個,我也跟著做。台灣的硬體思維就是也許美國或是日本有某些東西很好,所以我要做的跟你一樣好,或是比你差一點,但是我比你便宜很多。可是我覺得軟體方面不是比價錢,我希望的是我能比你更超前一步。
        所以我覺得整個動機,應該是說: 不服輸,與人家能對你公司定位肯定的一種成就感。台灣的軟體公司,真的常常被一些美、日、韓國家看不起,不太相信台灣能有這樣的軟體公司。所以我想證明給大家看說,為什麼台灣人不能有好的軟體技術跟團隊,因此除了個人因素,也覺得對這個社會有種使命感,想要證明台灣不只有硬體強,軟體也是很厲害的。雖然我們現在不夠大,但期待有一天能讓國際看看台灣的軟體實力,讓大家知道台灣不只有台積電、宏達電等等。

5.
想法與眾不同會跟同儕沒話聊嗎?
       
第一點,會很忙,忙著工作,忙著創業。而且之前大三結束後,有一個機會可以去麥肯錫,所以在麥肯錫做了一年的part-time工讀,去見識看看最厲害的管理公司如何看策略與business的東西。大一大二也是蠻常待在系上的,也會參加一些系上的活動。而大三之後大家修的課比較分散,而自己也修商學院的課,所以比較少在一起。所以我確實比較少跟那個多的同學相處。但有趣的是,我跟大幾屆的學長姐比較熟。因為自己想走出去,看看外面。
        當初透過導師聯繫上很多學長姐,在我大三升大四的暑假,跟很多在美國的系友,聯絡到很多系友,跟他們聯絡說,想看看矽谷環境,他們也很熱情的回應我。到了美國,看了許多IBM或是他們自己開創的公司等等參觀,在學長姐學到很多東西。因此那段時間,就跟教授、學長姐、外面創業的夥伴聊得比較多,因此可能就比較少跟系上同學聯繫。

6.
當時創業是如何克服不確定的未來?
       
創業的挑戰很多,有可能是你一開始的點子就不夠好,有可能是你的團隊不夠強,有可能是你的投資方財力資源不夠,也有可能是你的客戶,甚至整個市場。在我這幾年的經驗裡面,我覺得最大的挑戰還是人,在台灣這邊,做軟體公司的創業,真的是蠻辛苦的,系上優秀的畢業生,一方面有兵役的問題,二方面有台積電、聯發科這些公司的待遇就很好,所以相對來說,找到好的人才真的就比較辛苦一點。
        除了技術人才,台灣國際化行銷人才很缺乏,因為台灣的市場比較小,不管軟、硬體必須有客戶的基礎,如果只有台灣的市場絕對不夠,可是如果要做的海外市場,那你有沒有國際化人才,幫你經營你的服務與品牌,則是更大的挑戰。點子可以改,但是你有沒有團隊,包含研發人員、行銷與管理的人等等,我覺得台灣在這方面的人很缺乏,因為台灣很少會有跨系、跨領域的學生。所以最大的挑戰還是人才。但是台灣的研發人才真的還不錯,可是還是需要往國外發展,任何產業都是需要localize,因此還是很需要國際行銷人才。你有好的產品,你有好的行銷團隊,自然而然你的投資人,你的市場都有機會做起來,所以團隊還是比較大的挑戰。

7.
流利英文是天賦嗎? 有什麼練習特別有效?
       
首先,我必須澄清,我的英文不流利()。我小時候也跟大家一樣去補習班,我覺得英文主要是練習。高中時候,媽媽把我送去英國留學兩個月,我覺得在高中之前,我的英文不是很流利且不敢開口講,會死背很多字去考試,並不會把它融入生活中的東西。我覺得到國外生活一陣子留學一兩個月,在國外,那會逼著你融入當地的情境,讓你比較敢用英文溝通,就算你的文法不對、你的單字用錯。我發現酒喝越多,英文反而更流利,反而清醒的時候,會支支吾吾地。
        現在,隨著工作,隨著出國越來越多次,還有很多的國際團隊,基本上都是用英文溝通,逼著自己去習慣。
為什麼我說自己不流利!因為我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商業的英文上,所以你要我看合約,叫我跟客人商業的談判,我是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叫我去餐廳點菜,很多菜我也看不懂,因為那真的你要在那邊生活,要去背那些單字才會知道,也因為我的到處出差,所以不會那麼扎實地去學別的語言。所以我覺得不能說流利,就是生活上可以用,就是可以工作。我覺得,趁著大學就是多學習,去修一些很艱澀的英文課程,雖然我不記得當初那些自我記得多少,但是當時逼著自己去看懂美國的雜誌報紙,然後老師也會有一些技巧,告訴你美國人寫一些艱澀的文法的用意,是反諷,還是批評或詼諧!那堂課我覺得我收穫到的是這些,並不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詞。語言,就是可以用的工具。

8.
現在從大學生到研究生都十分流行 App 創業、網路創業,您的看法如何
       
我剛剛說的,因為台灣的市場比較小,而這種創業未來的擴張會比較辛苦,而台灣的人才又偏向自給自足的模式。我覺得,初期在台灣找一個好的點子做起來是有機會,但是你希望產品最後的出路是什麼?PTT為例子,現在大家都還在用,但是外國有人知道嗎?因為PTT是台灣非常local的東西。
所以我要說,用APP、網路創業,第一個,你的技術的深度夠不夠,因為這些創業的東西,進入的門檻蠻低的,而這個重點就是你要在最短的時間收集到最多的用戶,但是就算台灣人全用也只是2300萬人,中國、日本、美國,這些都比我們多好幾倍的市場,坦白來說,這是先天上的劣勢,市場不夠大。而技術門檻低更會造成很容易被copy,只要有錢的公司進來就砸錢,這時候你的競爭能力在哪裡?很快就會被蓋掉、遺忘。台灣的例子有太多,很多的東西大家一窩蜂,但是只要有錢的財團近來,用一些公車廣告、電視廣告,一下子,原創的東西,一下就會被埋沒。而且APP或網路的東西比較難註冊專利,所以只能比行銷。
在大陸有許多很有名的網路公司,他們做得很好卻只在大陸,因為只要美國有什麼,他們便copy過來改成中國特色的東西。如果你要在台灣也這樣,也是可以,只是人家的市場是你的好幾倍。所以我覺得不管做什麼樣的內容、什麼樣的創意,回到商業面,你要清楚你們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當競爭者進來後,你有什麼策略可以贏,不論是把技術門檻拉高或是讓他跟你的距離變遠,而這些是靠錢、技術、還是靠用戶基礎,你要想清楚。做什麼無所謂,重點是你要了解你的競爭能力在哪裡,你的進入門檻在哪裡!
我覺得,除了這一塊,往更未來看,你在做的東西最好不要只給台灣人用的,這樣會很可惜,至少以華文地區來說,你做完台灣就要朝港、澳,甚至大陸、東南亞發展。所以你的企圖心至少要做到區域性的創業,而不只是台灣關起門來自己開心的東西,一旦慢慢關起來,只要其他國家要做起來,他的市場比你大、錢比你多,好一點的他把你買掉,壞一點的就是他在其他市場很賺錢,但在台灣只要免費虧錢跟你玩,這樣你能不能撐下去。
所以,第一點,不管你的創業是什麼你要清楚自己的競爭能力與策略,第二點,盡量做到全球,如果做不到至少要到華人市場,第一步可以從台灣開始,但要漸漸擴張,區域化,全球化。

9.
對於想創業的學弟妹,有什麼建議呢
我覺得還是應該要去外面看看,大一大二還是要打基本功,就是比較專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但是大三,尤其大四,可以去外面實習,或是打工,且不要拘泥在工程師上面,有一些商管的課程也可以去嘗試看看。就算你做工程師,做了幾年後也可能變主管,要怎麼做專案管理,怎麼管理人事,這些都是挑戰。
對於創業的部分,自己可以去看一些書籍,或是到學長姐的公司或是新創的公司待一陣子,做part-time,這些都會有幫助。當初我在矽谷的時候遇到一個學長,就在他在台灣的公司幫忙,那時候我學到很多,「沒吃過豬也要看過豬走路」,所以你沒創業過,也要大概了解創業的一些流程與挑戰。這樣未來想要創業的時候,才會有大概的想法。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王瀚宇(R02網媒, 赤燭遊戲共同創辦人)

林于智 (B01/R05, Google Software Engineer, Youtuber [史九87])

劉邦鋒 (台大資訊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