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明(B85,R89,學思科技共同創辦人及知識總監)

訪談對象:林冠明學長
訪談時間:2014/12/8
訪談人員:B02902005張志宏、B02902083李俊鈺


1.學長高中的時候曾經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並得獎,大學期間則資工系雙主修數學,為什麼推甄的時候選擇了資工而不是數學?

高二的時候,數學老師鼓勵班上的同學參加比賽,這個時候數學的能力才被啟發。我在參加過全國競賽後,接著參加亞太數學比賽和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

而我接觸寫程式的時間是在我升國中的暑假參加了才藝班,那個時候學的第一個程式語言是BASIC,有了興趣後就開始自己學著寫一些單機的程式。在我們當時的推薦甄試,只能選一個系,而我喜歡程式早於數學,所以選擇報考資工。


2.學長會特別建議資工系的學弟妹修什麼數學系的課嗎?

如果想要當工程師的話,一定要修工程數學,其中的微分方程對理論也很有幫助;而統計可以幫助釐清big data的處理,理論與實務上都很重要。修了系上的離散數學和數學系微分方程、統計之後,就大致知道自己是否想修數學系的進階課程。

舉例來說,想走資訊理論,可以在系上必修的線性代數跟機率後,再上代數、數論等抽象推論的課程;對演算法有興趣可以修數學建模、圖論;假如想走多媒體,可以考慮高等微積分、幾何學或複變函數論。


3.什麼是學長認為念大學有沒有什麼一定要做的事?

跟高中處在沉重課業壓力下的時候不一樣了。除了必修課,大學沒有人會要求你去做什麼,是時候調整爸媽本來的期望,和他們平等地溝通。成為獨立的個體。獨立思考是大學基本的訓練,誠實的做你想做的事並盡早去做。

在我們資源很豐富的系上,不管是跟有興趣的領域的教授討論研究、出國留學、甚至是轉系、延畢,都可以嘗試。又或者是參加一兩個社團、談戀愛等等,這些全職學生可以自由去做的事情,就好好的利用大學的時間吧。


4.為什麼當時學長在碩士的時候決定待在台大,而博士則選擇出國?這些規劃是剛進大學就進行還是等到大三、大四?

要出國這件事情很早就確定了,也有在省錢、存錢,但是真正著手還是等到大三大四。因為我高中是數理資優班出來,一開始在系上成績也都不錯,所以我在大一就想出國、以後教書。當時我盡量把成績衝高,讓GPA比較好看。

至於比較確實的規劃,例如碩士班,我等到大三大四才決定。那個時候沒有選擇當完兵後直接出國,主要是因為當時雙主修數學,時間有限,我到大四還在忙著修完數學系的課,另外參加合唱團也花了不少時間,無法專心準備英文考試和推薦信等申請資料。

還有一點,在大四畢業的時候,我也還沒決定研究方向。如果大學一畢業就馬上當兵然後出國,就算申請到,恐怕也不會是最想要的領域。而當時只要大學成績有系上 的前百分之三十就可以直升研究所,所以我在碩士班的兩年內,完成了出國的準備,也藉由選修和實驗室,了解資訊專業領域的研究。


5.學長當時到國外念博士班後有在美國工作或回來台灣工作,還是就直接創業了?

我還沒念完書的時候,就決定要創業了。在美國求學的經驗不太順利,換了兩個指導老師,讓我開始思考、並最後決定不走傳統學界。又因為比較介意文化差異的問 題,不太能接受種族歧視、飲食、浪費等習慣,讓我不太願意長居在美國(2004到2008年間雖然待在美國,但是幾乎每學期都會回來台灣)所以畢業後就回 台。

我在2006年認識現在的合夥老闆-曾思遠(跟我同屆,台大機械系所、資工博士班),開始討論創業。當時還在想產品,不只是做興趣或做公益,花了一陣子時間 在找兼具興趣和賺錢的商業模式。等到2008年初,思遠已經定下來,有了線上教學的主業。線上教學公司化,在當時的台灣還很新,而我們都有家教、教補習班 的經驗,也對數位輔助教學的獨門方法很有信心,就與思遠親友們創立了學思科技。


6.所以學長有過很豐富的家教經驗?

我從高中就開始家教,長期或短期都有。其中一個最長期的學生,從他高中到研究所、國防役、到我們公司開發APP,都還經常討論。對我來說,所謂的家教是身 教,並不是把教材說完就好了,我會因材施教,試圖從師生的共同經驗中,尋找有效學習的路徑。而我跟別人比較不一樣的是,我家教都不收錢,但是因為我不會做 菜,所以我都要求他們請我吃飯XD

這些經驗對創業也有幫助,我們有一個產品:線上家教,它的概念是O2O(online to offline):online讓學生自己上網複習、模擬測驗;offline則是面對面的教學、問答,有時候效率比較高,可以補足online的不足。


7.學長在創業的過程裡,認為有那些事情是最重要的?是剛剛所提到的商業模式嗎?

資金和商業模式同樣重要。所有創業都有成本,即使利用現在免費的資源,也不保證能夠支應未來的需求激增。不是免費的,如server、網路可以節約使用,初 期資金也許不用太多,但是要穩定,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完。更重要的是人才,實際燒錢最多。所以我覺得決定創業前,你要知道怎麼取得第一筆資金、以及 設想可能的週轉。

其次是夥伴,你不可能做完所有事,誰來當你的核心夥伴?一人公司、兩人公司還是更多?要獨資還是合資?而通常這些夥伴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同學圈裡面找到。


8.學長現在的職位是什麼?學長之前兼任過的技術總監又是負責哪一方面的事物?

我現在的職位是知識總監,我們公司的產品是線上教學,提供教材、題庫等,而知識總監的任務除了生產這些內容,還要跟各個部門討論要再產生哪些內容及哪種形 式。我們會根據不同的客戶層量身打造不同教材,也就是因材施教,並根據現在的潮流趨勢來包裝設計。生產內容的方式有很多種,請老師出題或解考古題、與參考 書等內容商合作、上網修改現成的資料,各有特點。

而技術總監(CTO)負責生產程式與研究新方法。從我們公司第一個教學系統網站 imath,到現在的雲端運算、APP、物聯應用等,都是由技術部門實作的。同樣地,實作可以找library、可以外包、可以雇人做,也可以自己寫,這些專案控管方式也因此不同。


9.學長在回來之後做的工作跟之前在研究所還有國外做的領域沒有太大的關係,會因此覺得可惜嗎?

當然會覺得可惜,但是不要怕你所學的將來用不到,累積的經驗遲早會在日後某處用上;後來發現有些學問,當做興趣也不錯。我發現那些在求學過程中學到的東西, 在創業後還是或多或少有幫助,像算數,讓我在看公司財務報表、績效等資料都比較敏銳;在美國的經驗,也有助於我去思考產品在國外如何調整。

最近,隨著公司的成長,使用者越來越多,公司越來越需要對鉅量資料做分析,這時我在林智仁老師帶領的兩年研究,和之後在美國所做的生物資訊研究,這些跟 big data有關的強項,終於派上用場了。而做博士研究時的訓練,更加強了自己自學的能力。所以只要想學,不用害怕可惜,就去做吧。


10.學長對教育的看法和理念為何?

我還在學習「教育」這門大哉問,不過就我到目前的教學經驗,分享幾個觀點。首先,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進步,做老師的責任就是要使學生進步,也讓自己更了解學 生。最好讓他們對這門課感興趣,願意討論、動手,成就感就會促使他們進步。當然,一開始可能會經歷比較痛苦的磨合過程,不過這就跟創業一樣,經驗會讓我們 學到許多。

設計教程方面,我喜歡從學生的立場來想,因為如果從老師的立場設計,往往會是只有老師懂、而學生沒辦法理解的課程。每個學生對一門課的期望都不同,而我覺得 做老師的,並不需要逼所有學生,而是要根據他的期望,給相應的教學。若是期望拿六十分,那我會給六十分的份量,把核心、但擴充不多的但基本作業和討論報告 完成就好;對於要求較高的學生,作業就會有很多加分題,也會跟學生、助教密切合作,發表專業的期末成果。

與學生的互動也很重要。我覺得教書不能是老師一廂情願,我隨時都在想,這門課程有沒有助教或厲害的學生能共同參與一個頂尖學生不只要學到頂尖內容,更該學習 如何把所會的教給同學,就像是系上的神人制度或是讀書會,不論高手或是其他同學都各有斬獲。同樣想法在線上教學方面,就要營造一個互聯環境,讓學生就算互 不認識,也有機制實現互相幫助,漸漸形成一個個學習的群體。

對照他國和台灣的教育環境,總是特別感慨,我們的學習模式太被動又缺乏團體討論。我想要讓它改變,而線上教學會是推手之一:線上教學提供了許多彈性多元的學 習方式,學生可以自己學習、和同學一起討論或和老師討論;既可以大家一起帶平板或手機到同一間教室上課,也可以分散在家上網學習,有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適 合他們的情況。教育的走向可以跟資訊科技做結合,它確實能帶給我們很多沒有想過的可能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王瀚宇(R02網媒, 赤燭遊戲共同創辦人)

林于智 (B01/R05, Google Software Engineer, Youtuber [史九87])

劉邦鋒 (台大資訊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