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泰輝學長(Kirby Wu,B88 g0v.tw零時政府共同發起人)

訪問對象 : 吳泰輝 學長
訪問時間 : 2014/12/13(六)
訪問人員 : B02902077 謝明勳,B02902123 藍祥予


                                                                                                                   網路擷取

學長當初選擇資訊系的原因?

  一開始沒有特別想要選資訊系。我學寫程式是從國中開始,記得當時在家裡找到一本漫畫教你怎麼寫程式,故事裡兩個主角跟我一樣撿到了一本程式教程,一行一行的慢慢寫程式,最後完成了一個簡單的加法遊戲。小朋友學程式可能會覺得無聊,但我看著這本書覺得很有趣,就用家裡的電腦照著寫,到後來自己寫遊戲,自己製作場景、配樂等等的,但書中只教到基礎的語法,還記得當時為了遊戲得分排行榜要作資料的排序而傷透腦筋,國高中雖然有電腦課但也都是基本的指令教學,後來進入資訊奧林匹亞選訓營才學到像是排序等各式各樣的演算法、時間複雜度、人工智慧等等的理論,了解到這是一整個科學的領域。我覺得人類演化至今特化出來的能力就是在資訊的粹取、分析與處理,而資訊科學就是在研究這整件事情,當時模糊中有了這樣的想法,所以就選擇了資訊系。


大學時期有接觸過 Open Source 的專案嗎?

  大學時興趣主要在 Web 相關的技術,例如 JavaScript, ActiveX, SVG 等等,常寫一些 Web Framework Library 之類的東西放在系上網頁分享,廣義上來說也算是「Open Source」,因為網頁的原始碼沒辦法隱藏,只是授權並沒有寫得很清楚,所以並不算有在接觸。


為甚麼會想讀Ph.D

  碩士班唸完後大家或多或少都面臨一個人生的抉擇,要繼續研究或是開始工作?我覺得兩個選擇都有不同的風景,都值得一試,而當時我對自己研究的方向(類神經網路、人工智慧)也蠻有興趣,加上資格考也考過了,就決定繼續唸下去。


有曾經考慮過教職嗎,還是原本就打算博士唸完後進入職場?

  原先讀 Ph.D 時並不排除未來尋找教職;但讀到一半家裡出了點事,考慮到年紀與經濟狀況,決定先離開學校去就業;只是資格考也考了,放棄博士班實在有些可惜,所以我先辦休學去服兵役,退伍後又回到學校一陣子,之後又再次休學,開始找工作打算先建立經濟基礎。 

       進入職場後跟學術界是完全不同的環境,一時間不會想再回去唸書,最後博士班就沒回去了。我現在還是覺得做研究很有趣,它跟在業界工作不同,可以不斷的鑽研一個領域,最後成為領域的專家;而在職場則是操作面上的專精,如何把事情做得做好、最快。現在自己創業,又是從不一樣的角度在看事情,比方說公司設立、會計財務、募資眉角等等的... 體會到無論人生的方向是什麼,都是在「解決問題」;所以也曾想過未來若事業能有成再回去做研究。


為甚麼會想成立g0v

  最早對政治並沒有特別感興趣,直到 2012 年底幾個朋友找我去參加 Yachoo Hack Day ( Yahoo 舉辦的兩天一夜程式比賽 ) ,原先我們構思的題目是要做改良式的購物網站,誰曉得剛好政府推出了經濟動能推升方案這個廣告,裡面提到「拼經濟是很複雜的,老百姓不需要了解」,反正就是資訊不公開、不透明,而且這個廣告短短 40 餘秒就花了數百萬拍攝,一怒之下我們就決定將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視覺化來看看政府的預算是怎麼用的。國外的新聞媒體蠻早就開始嘗試做資料視覺化,例如紐約時報製作的歐巴馬預算案視覺化泡泡圖,我們就加以利用並加上其它各種不同面向的呈現方式,並且把資料丟到 openspending 網站讓所有人取用,最後得了一個小獎。 

        事後大家討論覺得這把火應該要延續下去,就弄了個網域叫 g0v.tw,然後把部份獎金拿來辦黑客松,中文名字零時政府也就衍生出來,然後隨著一次次各專案的發起,人也就越來越多。


g0vnon-profit organization,單單靠不穩定的捐款作為收入,會不會在運作上遇到財務困境?

  g0v 並沒有一個制式的組織,主要開銷在黑客松活動,最早靠比賽獎金,獎金快用完時則讓大家自發性的捐助。活動則靠大家用煮石頭湯的概念來辦,每個人多少貢獻一些心力,提供一點材料,比方說有人帶延長線、有人訂餐點、有人協助簽到,有人幫忙在臉書貼文,就這樣活動辦起來了。 

        而各專案則基於去中心化的理念各自負責,花錢與否則是看各人。很多專案都利用網路上的免費服務建置,例如 github pages firebase domain 則掛在 g0v.tw 下,或者自己花點錢註冊。 從這個角度看, g0v 這個符號更接近是一個理念,包含開放資料、源碼,在理念相符的情況下,任何人都可以發起 g0v 的專案。從這個角度來看, g0v 並沒有財務上的問題。


需要做open data的政府資訊多而雜,如何決定要做哪一方面的專案?

  開放資料、開放原始碼、去中心化為 g0v 的核心價值,專案的方向會以這裡為出發點,而在這之下就沒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總預算、國語字典、藥品資料、選舉指南,端看提案人的興趣在哪,也看看是否有其他人認同,獲得認同的專案自然能夠有更多人投入其中,可以說是讓大家的價值觀一起評定專案有沒有執行的價值。簡單的說是一種做事的哲學,做事的人最大由投入心力的人來決定什麼事情該做;若有任何人覺得什麼事沒有人做,那在動嘴之前,他應該負起那位沒有人的角色先來動手。


g0v有越來越多人加入,會出現人多手雜的問題嗎?

  就專案而言,主要還是看專案發起人的組織能力。若以黑客松為例,場地、規則等基本的東西先建置好了以後,我們會建立一個清單列出需要幫忙的部份,比方說需要十條延長線,需要計時舉牌,就在清單中列出項目,前面加個空格讓可以提供的人打勾。將需求切細、切明確,可以讓幫忙的人更清楚要怎麼做,整體的秩序就不會亂。換句話說,把坑的形狀弄清楚。 

        或許若一個團體規模越來越大,會更難避免混亂的狀況,比方說去年因為 318 等事件的曝光使得鄉民湧入臉書的工作群組,就開始有人大量轉貼新聞等無助於生產力的訊息。這時候就會需要更明確的規則,以及參與者的互助與自律。


g0v所作的事都沒有金錢回報,免費提供給大眾。但這樣辛苦寫code會不會有時候失去動力?

  因為大家都是自發性的參與,所以做專案就是要看動力、毅力以及初衷。也因此,沒有責任或義務逼迫你一定要做任何事。有時最初參與專案的人後來又去忙別的事去了,專案就會停滯,但因為開源且有適當的授權,社群中的其它人可以接手。像這樣接力的風氣在社群之中形成一種文化,除了彼此接力讓事情繼續發生以外,任務完成時大家也會給與掌聲,像這樣無形的成就感往往也是許多人繼續衝刺的原因之一,這時候若談到酬勞,有些人反而會喪失幹勁,因為熱忱就變成是工作了。 ( 這個現象其實是就是所謂的 Motivation Crowding )


台灣對於open source的風氣如何?

  現在台灣 open source 的風氣越來越蓬勃,越來越多 open source 相關的研討會,而隨著時代的演變,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誕生,相對應的社群也跟著變多了起來。自從有了 Github 以後,很多人遞履歷都變成提供自己的 github 頁面了。台灣的 g0v 與世界上相同領域的社群相比也算是相當大的一個開源社群。


工作與家庭間,又要參與 g0v 的運作,生活會難以取得平衡嗎?

  g0v 各個專案有自己的運作模式,而黑客松可以視為一個專案,g0v summit 可視為一個專案,各個專案參與深入與否則是看個人時間怎麼安排運用,忙不過來的事情可以讓別人幫忙,不需要犧牲掉一個人全部的時間來做。 

        我自己現在有家庭與小孩,加上在創業初期,有時候時間抓得蠻緊的;白天工作,晚上陪小孩,半夜才有自己的時間,所以時間的利用必須把握得很好,偶而有些事可能還是得有所取捨或妥協。現在我的生活重心也比較是放在創業與家庭, g0v 的時間就比較少了。


大學課程的內容與職場有沒有很大的出入?

  我畢業後進入偏硬體的 IC 設計公司,每天都接觸到 Linux Kernel Android 等等現實面的東西,裡面應用到很多學校課程 - 例如作業系統、計算機結構 -所教像是 Page TableVirtual MemoryDeadlock 等等的概念,但學校課程比較偏向理論,職場上則是實戰,系統出了問題要進一步追蹤解決時靠的往往是經驗跟技術的累積。

        現在在創業,也有類似的狀況;在課堂上學習演算法重點在於理解,但要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就需要能靈活地運用;例如我們有個專案需要在網頁地圖上顯示大量的地標,但直接顯示的速度跟外觀差強人意,於是就得針對地標做最佳化,建立 Pre-sort Dataset + Binary Search, 並微幅調整地標彼此間的距離及大小來提高可讀性。演算法、資料結構等等這些例子可說是幾乎各領域都會用到,打好基礎是一定要的。

        除了應用與理論的差異,由於資訊產業變化很快,很多技術會在畢業之後才出現以至於學校根本不可能教,例如以我這一代為例, Android Mobile App Web 2.0 Responsive Design SEO Social Network 都是在我畢業以後出現的名詞,所以學校與其說是不教不如說是沒辦法教。

        學校該做的還是幫學生們打好基礎;很多事情萬變不離其中,學會了 C 語言 Java 就快了,學會了一兩種程式語言,接著要學其他的語言就快了,讓學生畢業後能夠有能力適應瞬息萬變的新科技才是最重要的。


硬體(像數位電子電路)可以說是許多資訊系的弱點,這個罩門會不會在未來職場很吃虧?

  這要看在什麼地方工作,有些地方真的不會碰到。但其實也難說,比方說例如 Google 雖然是軟體公司,但 ChromeOS 的部門就有可能要進工廠,看電路圖等等。我的建議是不要自我侷限,能夠多去了解是好的,畢竟就算進職場時不往硬體的方向走,現在軟硬整合也是個趨勢,拿像是 Raspberry Pi, Arduino 等等的小主機來做一些有趣的整合應用也相當有趣。

        大家不要想說硬體是資訊系學生的罩門,因為並沒有人去阻止你學它。學校教你該學的東西,給你一段時間去學,不代表說一定要一個學期才能學完,只是給出一個學期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以學完。相似的,雖然唸的是資訊系,也沒有限制只能學資訊系的東西。很多事情都可以是罩門 ── 如果你不去學、不去做的話。


有沒有對於學弟妹勉勵的話或是大學時期應該注意的事項?

  好好唸書 ── 剩下的時間要妥善的運用,玩玩社團也不錯。身為資訊人,至少把資訊的東西學好,想清楚自己未來打算怎麼走。很多人唸書都是被要求的而不是自己的抉擇,唸到大學也該是時候理解這點了:從你一生下來直到死亡都是在別人競爭。是你自己要為你的人生負責,而不是其它人。

       大學的時間可以說是很彈性,所以要好好計畫跟利用,不一定要幹正事,但至少要求能留下一些東西。進入職場以後時間就比較不自由了,如果大學時間沒有好好的把握,很可能就會開始覺得自己浪費了這些時間,沒有好好加以利用。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王瀚宇(R02網媒, 赤燭遊戲共同創辦人)

林于智 (B01/R05, Google Software Engineer, Youtuber [史九87])

劉邦鋒 (台大資訊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