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6的文章

蕭惠文 (B84, 香港大學心理系教授)

系友專訪 受訪人: B84 蕭惠文 (Janet Hsiao) 受訪人小簡介:學姐自台大資工畢業之後,在西門菲莎大學取得電腦科學碩士學位,並在愛丁堡大學取得認知科學的博士學位。目前於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擔任教授,主要研究內容是透過電腦模擬,以及認知神經科學來探討人類行為與大腦之間的連結。 問: 學姊現在研究的領域是神經科學。可以請學姊簡單介紹一下您的研究領域的特色嗎?畢竟走神經科學的研究跟機器學習、網路安全比起,這一塊比較不像我們資工人會走的路。 答 : 一般人可能會把認知神經科學 (cognitive neuroscience) 與生物學 (biology) 混淆。在傳統上,神經系統有關的研究,的確是生物學上的分支。但現在的神經科學除了傳統生物對神經的研究外,還融入了如語言學、心理學、電腦科學 …… 等的科學來幫助我們理解大腦是怎麼處理外界訊號,以及做出反應的。 神經科學可以從心理學以及電腦科學 (computational model) 切入。我做的是認知神經科學,是在研究人腦怎麼作用在認知行為,例如閱讀等等,像是在人工智慧上就有 CS 的相關。 電腦科學是在研究方法上有很重要的應用,像是在建立一些 model 上,協助建立理論,確認與預測行為。 現在台大心理系 的黃從仁 教授在做認知科學相關的研究。 ( 附上黃從仁助理教授的網站 : http://www.psy.ntu.edu.tw/index.php/members/faculty/fulltime-faculty/302-huang-tsung-ren) 問: 學姊當初為什麼會想要走這個領域呢 ?? 學姊是否有考慮過其他的領域 ?? 答: 在學期間,我曾經接觸過與圖學以及人工智慧相關的資訊,並對這兩者產生興趣。 會對圖學產生興趣是因為虛擬實境很流行,而我也覺得做虛擬實境相關的研究很酷。 而後來會走上認知科學的路,是因為朋友 ( 許 惠 玲 ) 給我看了一篇關於人類行為的論文,內容探討的是人工智慧如何模擬大腦來處理英文句子。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因為我其實比較喜歡跟「人」有關的研究,這也促使我去到加拿大做認知科學的研究,不過是當時做的比較偏向語言 (linguistic) 行為。 我後來到愛丁堡大學繼續攻讀博士

鍾哲民 (D97, 創業 MoBagel 行動貝果)

鍾哲民( MoBagel 行動貝果 CEO & Co-founder ) 訪問對象: 鍾 哲民 學長( d97 ) 訪問時間: 2015/12/17 21:45 訪問人員: B01902125 劉志豪 、 B01902087 徐愷 為什麼學長會選擇要就讀資工相關的科系? 因為我從小就喜歡遊戲吧。我喜歡遊戲之後呢,就想要自己做做看,然後從玩遊戲變成去做遊戲,之後為了做遊戲去研究怎麼寫程式,所以我才會踏上資工這一條路。 那學長在讀資工的時候,覺得哪一個課程比較重要、有興趣,或者是對之後的領域比較有幫助的嗎? 演算法。 其實我的數學本來不是很好,但是從我開始學寫程式,接觸演算法還有資料結構這一些比較屬於資工非常基礎但是很重要的課程之後,其實它在我做邏輯思考和決策的時候有很大的幫助、進步。所以我覺得不管之後畢業是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程式設計、演算法其實是一門很重要、大家都應該要學習且非常實用的課。 學長覺得有什麼事情在大學或者研究所時期,應該要去嘗試看看或者多去做的?(比如:社團?跟教授多接觸?多跟實驗室的學長姐聊聊?……) 都可以,因為大家都有不同追求的目標。我是覺得如果可以的話,有兩件事情是最近有很大的變化,值得去嘗試的。第一個是線上課程,現在世界上一流的大學都陸續開放線上課程讓大家參加,那這就是一件很棒的機會。大家不會局限在一定的時間、空間,一樣可以學習到很多質量很棒的知識,所以我很鼓勵大家去突破的一個點。第二個就是實體的,因為有一些文化和環境可以有一些體驗,所以我鼓勵大家在學生時期去參與一些交換學生的活動或轉換不同的環境去做體驗,我覺得這樣對人生很多思考是很有幫助的。 想請問學長當初創業最大的動機是什麼? 其實創業就是一個衝動。最大的原因我想就是想要創造一個自己的舞台,因為我覺得我自己是一個比較不守規矩的人,而且比較喜歡有自己的方法去做最有效率的事情。我之前也在大公司工作過,但是我發現在大公司工作需要顧及的事情太多,讓很多事情沒辦法很有效率地執行,所以我才想要創業、創造自己的舞台。就像我玩遊戲一樣,玩到最後我會想要做自己的遊戲,所以我的個性比較屬於比較喜歡創造自己的舞台。 那學長

陳柏光 (B98/網媒所R02,創業中)

訪談人:廖名淳、林日能 訪談日期: 104 年 12 月 20 日(日) 訪談對象:陳柏光 訪談對象背景:大學畢業於本系,現就讀臺灣大學網媒所碩士三年級,在北京有自己創業團隊, 主要在建構大學生 Side Project 交流與媒合平台 。 Q :請問學長是在中國創業嗎﹖ A :對,其實之前在臺灣的時候, 自己就有做一些創業的專案 。我是從碩一的時候開始接觸這塊,之後就一直朝著這個領域去發展,今年暑假剛好有去中國實習的機會,其實我對中國市場也頗有興趣,所以實習完我就直接待在那邊。 Q :學長是鎖定沿海那帶還是內陸﹖ A :主要鎖定在北京,算是比較偏內陸。不過中國沿海的城市,譬如廈門,因為離臺灣較近,對臺灣的青年創業家,有些補助或優惠的政策。而南京、崑山等地,對臺灣也都有相對應的政策;整體而言,中國目前非常鼓勵創業。而北京以互聯網為主;互聯網創業仍以北京最為興盛,投資環境相對較好,投資人也相對較多。剛好那時候實習機會就在北京,對當地互聯網產業已有初步的了解,就決定留下來試試看,所以選擇在北京。 Q :想問學長目前在做什麼﹖ A :我們在做一個 Side Project 的媒合平臺給大學生用,讓他們可以運用課餘的時間去做一些專案。主要是因為我們發現,現在很多學生,有時候腦中都有一些不錯的 idea 。有些可能比較天馬行空,有些想法就蠻實際的。不過他們常常將想法停留在「想」的階段,而沒辦法踏出執行的那一步,或許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衝勁。不過他們如果找到幾個有共同理念的人,甚至是技能互補的人,他們可能就能將腦中所想的東西做出來,而這東西有可能就是創業。你們可能想做個什麼東西,也可能簡單一點,好比一起籌辦一場活動,或是一起做一個公益的活動。但是因為每個人的背景、專長、興趣不同,想做的東西也會不同。而藉由我提供的媒合平臺,給每個人特定的標籤 、 分類,大家就能快速媒合到適合一起做事的人。 Q :學長當初做這個平臺是自己一個人做還是很多人一起做﹖ A :我是跟我們團隊討論出來的。因為我去北京之前,就有自己的創業團隊。我的團隊蠻特別的,總共五個人。我跟團隊創辦人兩個是臺灣人,另外三個都是外國人,一個法國人 、 一個荷蘭人、一個紐西蘭人;紐西蘭人是設計師,另外兩個都是工程師。我在去北京之前就有這

張琮翔 (B90/R94, vgod, Dropbox 軟體工程師)

圖片
領域方面 1. 請問您目前在哪邊高就? 是做什麼領域的工作或研究呢? 從您以前的文章看來學長是做AI、HCI方面的研究,目前有沒有什麼改變呢? 我目前在舊金山的Dropbox擔任軟體工程師,在做Dropbox下一個給團隊協作的新產品「Dropbox Paper」。嚴格說起來,我現在已經遠離學術研究了,比較專心在做產品,而不是寫論文。  2. 可以跟我們介紹一下您在Dropbox目前在做偏向什麼類型的事呢(寫系統、資料探勘、雲端運算、UI...)? 另外就學長看來未來業界比較有發展性的是哪一塊呢? 我在Dropbox的Paper Team做engineer,front-end (UI)、backend、infrastructure、analytics我都有做一些,但大部分的工作是在UI和analytics居多。Paper是Dropbox裡比較特殊的team,因為是新產品,所以我們比較像是一個在Dropbox內部的startup,整個tech stack都和Dropbox本身不一樣。這樣可以讓我們開發得很快,同時也不用擔心把Dropbox本身搞壞或被Dropbox比較嚴格的code review拖慢速度。隨著我們的產品越來越成熟,我們才開始慢慢和Dropbox已有的infrastructure結合,避免重複開發複雜的輪子。 以產品來說,Paper還在摸索下一個世代的團隊協作產品應該要長什麼樣。上一個世代每個人都是用Office,而Google Docs則是把Office幾乎原封不動的搬上web。但Office和Google Docs都是以單人使用打字機時代的概念為基礎所設計的,在現代的web和mobile時代,有很多功能其實都沒必要存在了。例如說,為什麼要以「頁」為單位把文件分開?如果我們不再把知識印在紙上了,「頁」這個概念其實也沒有意義了。我們覺得現在是一個好時機重新思考未來的團隊應該要怎麼溝通協作,怎麼分享和散佈知識,所以才有了Paper的誕生。這個領域的競爭者很多,像Quip、notion.so、Slack都不約而同地在做非常類似的產品,未來誰會勝出還很難說。 以技術來說,我的建議是不要嘗試預測或追逐某一些特定的技術、程式語言、framework。這些東西的生命週期都很短,真正可以存活下來的是背後的概念和原理,這也是在大學時應該要打好的基礎。以興趣

洪嘉玲( B97、HTC Project Manager)

我是台大資工系B97大學部畢業生,延畢一年。畢業後在HTC做了兩年Project Manager;目前已離職,下一份工作預計往策略規劃、管理顧問、資料分析方向發展。 我大學時被當過好幾科,可以算吊車尾畢業的。不過,在學期間我參加很多社團,擔任過校友會會長籌辦迎新與之夜、系學會幹部、參加模擬聯合國活動、商業營隊SITE等。此外英文流利(TOEIC 920)。 大學期間我就發現自己對Coding沒有太大熱誠,尤其跟其他同學相比尤其如此。大三時也考慮過轉商學相關科系,但一方面因為成績不夠好,二方面已經大三了,不希望太晚畢業,因此選擇乾脆先把資工系念畢業,同時自行選修管理課程;未來再考慮出國讀MBA。 畢業後也沿著同樣的方向,找尋不用coding,且可以結合管理與資訊背景、看到公司全貌的工作。因此我把第一份工作的方向,鎖定在科技公司的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或產品管理(Product Management)。我很幸運地找到HTC專案管理的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是協助RD Director做部門內的專案管理,也在這份工作中得到進公司前想學到的東西:溝通協調能力、跨部門合作、公司體制與運作方法。離職後正在找尋新的事業方向,預計往策略規劃、管理顧問、資料分析方向發展。 這次訪談,我主要想提供一些除了進科技公司當RD的主流走向之外的其他出路,供學弟妹們參考。

呂學一(台大資工所畢業、現任本系所教授)

請問您當初想選擇資訊系的原因? 那個年代選資訊系都是莫名其妙,其實上大學前連鍵盤都沒摸過,覺得 computer 應該很神奇。高中畢業旅行環島,去參訪了交大,交大正好有同高中的學長在念資工(以前叫做計算機工程),參訪的時候學長就來招呼我們,介紹交大計算機系,就萌生了對計算機的興趣,聯考的第一志願就填了台大資工,第二志願就填了交大計算機系,第三志願才填台大電機系。當時我們填的志願都要交去給老師看過的,我們老師看到我的志願之後,就把我抓去臭罵了一頓,認為第三志願完全是浪費。老師是第六屆,當時已經是台大的第二志願。 請問老師為什麼選擇出國念碩士和博士? 其實我在美國的碩士是送的,美國的computer science認為,唸碩士和念博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你要唸碩士,就不要念博士;念博士,你何必念碩士。碩士通常一年就可以念完,只要完成一個project就可以畢業,比較像職業訓練,不像台灣每個碩班都要寫一個論文。但因為美國的博士很難畢業,因此學生考過資格考之後,學校就會給予碩士學位,避免以後學生找出路的時候沒有學歷而吃虧。

林順喜教授(師大資工系教授、AlphaGo圍棋程式製作人黃士傑博士的指導老師)

1. 為什麼會選擇資工系? 啊我大學那個時候當然比較喜歡理工的啊,其實那時候考試選擇志願有 電機、計算機工程、甚至還有電子工程這一類型的科系,當然前面都是電機的,接下來計算機工程,那當然就按照志願的話分數就可以上交大 的計算機工程系,所以我就去那邊念書了,所以才念資工。 2. 在念研究所時你覺得什麼科對你的幫助最大? 台大那時候最主要對於演算法的課幫助最大,演算法的課訓練得還不錯的,所以我後來研發都走演算法的領域,比如說解決一些問題有圖上面 的問題,比如說排 schedule 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有一些條件的,就希望可以最佳化這些 schedule 之類問題的做一些研究。那後來演算法有一個應用,就是人工智慧的應用,就是賽局程式的研發,需要大量演算法的技術,所以現在有一部份的主力都放在賽局程式的研發。